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院人

理院人

理院青禾|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司维

司维,女,汉族,19997月生,中共党员,威廉希尔威廉希尔官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廖擎玮副研究员。学习优秀,课程加权平均成绩92.92,硕士研究生两年均获得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024年获williamhill官方登录网址研究生科技成果专项(高水平学术论文、高水平发明专利)奖学金,2024届优秀毕业生,毕业论文被推荐为优秀毕业论文。现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1、学海无涯,步履不停

司维同学在初入廖擎玮导师的课题组后,在师姐的带领下开始了解实验室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上手电磁波吸收材料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备与表征测试实验,并着手学习OriginCADJade等科研分析、绘图软件。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司维同学在研一结束时就撰写了1SCI论文,并且该论文被评为封面文章。一次论文的成功发表,让司维同学感受到了被肯定的喜悦,之后的两年又先后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在Nanosca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另发表了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写作SCI论文3篇,相关成果申请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1项已授权)。全程参与高温压电陶瓷国防项目,并赴杭州协助导师完成国家级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项目部分专题标书的撰写。此外,还积极参与在上海、桂林、无锡、长沙、南昌等地举办的线上或线下学术会议,交流科研进展、寻求专家学者帮助,累计听取报告100余场。与清华、北航、北科、厦大等高校交流合作,研讨撰写标书。


随着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的深入开展,每一步的用心积累都会让未来的道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坚定。所有做出的努力,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发挥它的作用。

2. 潜心研究,星月相伴

司维在硕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主要以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低频宽带纳米吸波材料的研究(电磁功能材料)展开。课题以纳米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为研究对象,重点为满足低频(1.2~4 GHz)宽有效吸收频带的要求,通过调节材料的原料选择和配比、制备工艺、烧结温度,以及化学复合等方法,进行多金属、多相、多形貌复合的低频宽带MOFs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经过大量对比实验的设计,最终制备了能够实现1.2~18 GHz有效吸收频带覆盖的吸波材料,该结果不仅达到了研究目标,还超惊喜地实现了雷达探测全频带有效吸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发表了3SCI论文(2篇已发表),并申请了2项中国发明专利(1项已授权)。下面图片展示了相关发表论文中的部分结果。

1)通过有机配体的精准调控,设计了片状、花状及编织状(已授权专利)单金属纳米核壳结构MOFs衍生物吸波材料,验证了异形纳米结构不同频段的吸波特性。

2)基于科肯达尔效应和奥斯特瓦尔成熟机制生长策略,制备了三层核壳结构中空状纳米吸波材料,有效展宽了吸波频带,实现了11.9 GHz超宽频吸收。

3)通过五种磁性金属纳米颗粒的复合,实现了低频段良好的阻抗匹配,制备了能够实现1.218 GHz雷达全频段有效吸收的吸波材料,为低频宽带吸波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参考。

图一 不同比例的钴/镍溶剂和二甲基咪唑所制备的各向异性MOFSEM微观形貌图;

图二 具有三层核壳结构三金属衍生吸波材料的吸收机理示意图;

图三 五金属衍生吸波材料(a) 反射损耗三维映射图; (b) 与其他低频吸波材料的性能对比图;

3. 管理好时间,1+12

除了完成毕业课题,司维同学在研二时还花费大量时间协助导师,与同课题组的同学们进行了网状纳米银柔性导电材料与压电单晶相关学术论文的撰写、高温铋基和锆钛酸铅高压电性陶瓷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压电叠堆的制备、散热柔性薄膜的制备、碳化硅等陶瓷材料增材制造等课题。针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了大量实验以及分析表征测试,发表了1SCI论文(二区top),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并撰写了2项中国发明专利。

4. 扶摇直上,读博深造

司维同学在研二之初就萌发读博的念头。在廖擎玮导师的支持下,她认真研究各学校招生和导师信息,积极发送邮件联系导师,拿到了多次初面机会,也得到了多所高校抛来的橄榄枝。最终,她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了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专业进行深造。于三月下旬,前往上海进行了专业和英语水平的面试、复试,并以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拿到了理想的offer

最后,学姐说,在学习工作中也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此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我们不必在时机未成熟时,着急去抢攻难度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做好当下的自己,精益求精,收获的时候总会到来。保持阳光,保持自信,愿大家都能阳光自信地走好自己的道路!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