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介绍

“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

威廉希尔威廉希尔官网专业学位类别为电子信息类(0854)下设的集成电路工程方向,本学位点下设2个研究方向:

1、集成电路设计

主要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内的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制造等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涉及深亚微米尺寸下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半导体器件设计及工艺、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物联网安全技术、大数据技术、AI等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低功耗模拟/数字信号接口电路设计;

(2)生理信号采集及预处理电路设计;

(3)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及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4)网络数据安全技术。

2、传感器

以集成电路及MEMS工艺为手段,以高精度姿态感知、水下精细探测、微弱声信号探测等应用场景为牵引,围绕下一代惯性、压电、光纤、光电、生物、化学、热电等新型传感器及阵列技术开展研究,突破新型敏感材料及高性能传感器设计制备关键技术,解决一系列重大、前沿的科学问题。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惯性传感器,主要研究各种新型加速度、角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

2)压电传感器,主要研究各种水声、超声换能器的新材料、新结构及新应用;

3)光纤传声器,以光纤珐珀腔为敏感结构,设计各种光纤传声器及阵列;

4)光电传感器,以钙钛矿为主要敏感材料,设计各种新型光电传感器。通过分析功能层的化学成分、结晶质量、杂质缺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界面工程及光管理策略,探索影响光电传感器性能的关键物理问题;

5)生物、化学传感器,通过仿生等手段,对敏感材料进行界面改性,制备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传感器;

6)热电传感器,在低维微纳热电器件领域,通过测试探究电极界面优化对热电器件接触电阻和接触热阻的影响规律和机理,从而提升热电器件的发电和制冷性能。

本专业学位方向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5人,中职16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生导师22人(含博士生导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北京市教委骨干教师等称号6 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

拥有传感技术研究中心、现代测控技术实验室、电磁信息技术与煤层气开放实验室、理综实验室、海洋信息与科学计算联合实验室、科学计算与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及大学物理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其中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代测控技术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挂靠单位,亦是总装备部军工定点配套、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军工保密认证的单位,已建立传感器及材料的设计、加工、制作及测试的良好实验条件,拥有传感器设计仿真实验室、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压电性能测试实验室及力学分析实验室,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近4916万元,形成了国内独具特色的传感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地。理综实验室具有较齐全的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可以很好支撑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的学习和科研需求。

主要承担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及军工配套项目、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等。研究成果在航天、兵器、舰船、交通,矿井、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奖18项,申请和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38项,出版论著5部,发表SCIEI及核心期刊等论文250余篇。

本专业学位方向点是从2022年开始招生,将按照学校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要求,并基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培养积累的经验,在融合先进集成电路、传感器的外部企业资源基础上,高质量地培养出符合本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满足国家在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的人才紧急需求。

 

 

[打印文章]